為深入學習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精髓以及德國智慧工廠的實踐經驗,9月2日,瑞能電氣力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工真教授,針對德國制造業的崛起對中國企業的借鑒意義”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專題培訓。參會人員超過200人,多家企業代表也參加了本次講座。
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其中,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機構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參考。
李工真教授從從哲學、經濟學和道德三個角度,深入淺出的解釋了以追求質量著稱的德意志民族質量觀和質量觀的形成,闡述了中德質量文化的異同。同時,深入分析了我國企業產品質量面臨的嚴峻形勢,表明只有“以質量管理經營為核心”才是當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嚴格的質量觀形成更加需要現代化的教育體制的支持。因為產品質量歸根到底是由人的質量決定的。而人的質量首先取決于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則取決于教育體制。
“一天的講座很短,但我學到了很多世界最新的理念,李教授展開講解的內容太精彩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思想和體制,對待質量的嚴謹精神,對于我們國內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都從自身做起,嚴把質量關,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那么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將是讓世界矚目的!”一位參會員工說。
About 李工真教授
歷史學博士、國家二級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
1952年12月28日出生于武漢,文革中老三屆(68屆初中)畢業生,作過1年半“知青”;1970年返城后當過8年理發師。恢復高考制度后,于1978年10月考入武漢大學歷史學系;1985年留校任教;1988年、2009年先后訪學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特里爾大學、柏林自由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歷史文化及現代化問題。
主要代表作有《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文化的流亡——納粹時代歐洲知識難民研究》、《德國現代史專題十三講——從魏瑪共和國到第三帝國》、《大學現代化之路》以及個人學術論文集《德意志現代化進程與德意志知識界》。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40余篇,并譯有《納粹德國的興亡》一書。
由于在德國歷史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多次應邀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20余所著名高等學府從事講學活動。曾擔任中國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帝國春秋》一集的學術指導,并在香港鳳凰衛視《縱橫中國》以及《世紀大講堂》欄目做特邀講演嘉賓。主持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次獲得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四次獲得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